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在科金大厦成立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民网济南10月17日电 10月16日,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成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济南科技金融大厦(简称“科金大厦”)成
人民网济南10月17日电 10月16日,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成立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济南科技金融大厦(简称“科金大厦”)成立。该联盟的建成将加速各市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不断推进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济南市政府副市长孙斌同志、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军同志、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同志、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吴剑同志、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总裁王利同志、历下控股集团董事长刘思广同志等相关负责同志参会。
会议现场
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已有400余家成员单位
2020年6月,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20〕8号)中提出“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7市(以下简称“7市”)一体化发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省会经济圈,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
由山东省科技厅统一策划,济南市牵头,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成立联盟,聚力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集聚7市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龙头企业、技术转移转化、创投等科技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为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省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联盟成立后,将整合7市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资源,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促进发展”原则,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促进省会经济圈可持续发展。
会议现场
16日上午,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联盟大会采取“线下主会场 线上分会场”在线视频方式。大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成立大会,济南设主会场,6市设视频分会场,大会为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成立揭牌。第二阶段是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企业项目路演。
联盟成立大会在科金大厦举行。科金大厦由济南科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来负责运营,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引入相关服务机构7大类60余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助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济南科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体系、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体系、金融科技企业孵化加速体系、动能转换技术支撑体系、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保障体,也是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之一。截至目前,省会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已有400余家。
会议现场
“科创济南”与兄弟城市合作潜力巨大
联盟成立后,将提升济南辐射带动能力。打造“科创济南”,加快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推动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以都市圈带动经济圈发展,加快同城化进程。
济南正在加快打造“科创济南”、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省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济南相继建成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和山东省实验室,先后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省会经济圈的6个兄弟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也有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又与济南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
据了解,作为牵头城市,济南将在省科技厅的支持指导下,依托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和各兄弟城市一道,精诚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共建“产学研金服用”协作化集群。
会议现场
联盟将优化省会经济圈产业生态
联盟成立后,还将优化省会经济圈产业生态,突出省“十强”产业,加强省级统筹,引导7市错位协同发展。济南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医养医药等产业集群;培育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宽禁带半导体研发总部,推动碳化硅等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主导国家超级计算互联网建设,打造“中国算谷”。淄博市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化学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陶琉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泰安市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精品旅游等产业集群。德州市重点发展康养体育、现代高效农业、硅材料等产业集群。聊城市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产业集群。滨州市重点发展高端铝新材料、高端纺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东营市重点发展石油装备、现代高效农业、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进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
文章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网址: http://www.xdjjxxzz.cn/zonghexinwen/2020/1020/488.html